李少远:理想与现实
发布时间:2012-09-17 浏览次数:1603

■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理想与现实不断优化与调节的过程。

■ 理想是系统的设定值,现实是系统的实际输出。当设定值和实际输出有差时,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

■ 理想是人类的奋斗目标,有了这个目标,我们才不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 人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也会受到种种条件的约束,关键要保持积极的态度。


孩提时,做老师的母亲便问我有什么人生理想;学生时代,老师和同学也经常问及或探讨人生理想问题。最初,我的想法很简单也很笼统,就是考上某某大学,并且将来也随母亲做一位人民教师;后来,走上工作岗位,经历种种之后,随着思想的成熟,我的理想便也越发具体。但是理想往往与现实相互矛盾,每当现实不尽如人意时,便会开始酝酿美好的理想,因为执著于追求。理想与现实似乎一直在拉锯战似的互相追逐着,理想一旦占据上风,成为主要矛盾,便成为了现实;这时便会产生新的理想。回顾几十年的求学和工作经历,才蓦然发现,人生就是一场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与轮回。于是,一连串问题闯入脑海:理想与现实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理想与现实为什么会有差异和距离;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矛盾…

人生历程是理想与现实的不断优化与调节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理想与现实不断优化与调节的过程。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特别是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如果思想上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矛盾,就容易产生犹豫,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困惑和情绪上的波动,甚至会用理想来否定现实。

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由于缺少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对现实社会的深入了解,常会产生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极端态度。理想主义者往往过度有激情,会幻想着理想一夜间变成现实;现实主义者则会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任何情绪过犹不及,健康美满的人生应是理想与现实经过不断优化与调节最终实现两者切实吻合并能达成平衡的状态。

对于年轻人来说,理想就是梦想;有理想,就意味着对明天充满了追求与渴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向往。有诗人云,“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希望之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之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也许,理想并不总是像诗里说的那样伟大和神圣,但它的确会成为我们披荆斩棘不断前行的指南针和动力。有首歌里唱着:有梦就有希望;或者不如说,有理想就有希望!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现实生活中,理想的实现通常比预料的时间长,我们急切地盼望它的到来,而它却总常常姗姗来迟,这时我们要牢记“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这一名言警句。更要笃信,努力与回报总体上是成正比的,上天不会辜负任何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求实者。

但是如果困难和挫折横在你面前时,你选择了犹豫甚至放弃,那么理想永远只是理想,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我们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彼岸,那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将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

理想是系统的设定值,现实是系统的实际输出

虽然理想与现实紧密联系,但两者毕竟同时又是独立的个体,是事物的两种状态,存在着差距。

儿时,老师和家长便教导我们要做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我们也从记事起就默默给自己许下种种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踏入社会后,真真切切地面对生活时,我们才发现,有的理想原来真是无论如何也追不到的,现实与理想很多时候是平行线。这种时候,我们不禁感慨,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距,或者说怎样才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起一座连接的桥梁。

也许是因为“人之初,性本善”的原因,我们总会用完全善良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最初也以绝对善良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但是,同时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当社会没有完全发展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程度之时,有些时候,当人们疲于满足马斯诺原理中人类低级需要的时候,也许早已没有精力顾及高层次的追求。虽然,这些都不能成为合理的借口,但却是不争的事实。不是人人都能符合“四有”新人的标准;但是,我们要相信有不少人做到了,人类社会正朝着这个理想迈进。

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树立到实现需要非同寻常的毅力和决心以及适时的调整和重新定位。如果缺乏毅力,远大理想只能是空谈。理想总是比现实美好,实现这种美好也必然需要付出艰辛和代价;世间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掉下来的不会是馅饼,只会是飞机意外失事的残骸或海葵等吹来的铁饼。古有“头悬梁,锥刺股”,就是讲述读书人的坚毅。环顾四周,不论是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还是收获颇多的学生,都必然有着某种坚毅。因为有理想没有毅力的人只能算作“理想主义者”。空有理想,却不切实地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当然也不可能将理想变为现实。

另外,我们要认识到理想是系统的设定值,现实则是系统的实际输出。当设定值和实际输出有差时,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确保设定是可输出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弃医从文的过程就是重新确定设定值的过程。他原本试图通过行医拯救国民于水火,但当他发现学医治病只能解决表面问题而不能根治病根的时候,他便改变了设定值。最终通过一部部意味隽永的文学作品影响了国民,促使那个时代民众的觉醒。我们生活中同样需要适时修改设定值,因为社会是个相互联系的复杂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当我们不能改变生活时,必须学着改变自己去适应生活,以退为进,变通地发展自己,最终使生活朝着自己定位的方向发展。就好像开车,一条路堵死,可以换条路行驶,也许要多花点时间和精力,但是重要的是能到达终点。

也许我们谁都不知道也不可能完全确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但是,我们都应明白,水流了,终有归海的时候;花开了,终有结果的时候;车动了,终有到站的时候。我们只有方法得当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缩小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苏格拉底曾告诉我们“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是的,人的心灵需要理想,理想犹如天上的星星,我们犹如水手,星星可以指引我们的航程,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理想;没有理想,也许还可以生存,但却虽生犹死。米兰·昆德拉著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讲述压力对人生的重要性。其实,理想也就是人们给自己不断施加和设定的压力,可以说生命的继续是不能没有理想的。

人们处于生活的不同阶段,理想也会不断变化发展:年少时希望读好书,中年时疲于建功立业,老年时又期盼着享受天伦。我们可以有各种理想,但是必须有恒心和毅力,并适时调整设定值,才能实现满意的输出,理想才能成为现实。

理想是人类的奋斗目标,指引前进的方向

理想与现实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理想是人类的奋斗目标,有了这个目标,我们才不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理想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在一定条件下两者还可以相互转化,所以说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

如果说现实是此岸,那么理想就是彼安,惟有努力才是联系两者的桥梁。理想不等于现实,理想的实现往往要通过一条艰难险阻的曲折之路;有赖于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否定现实。人生每一个进步,首先是源于对现实的否定。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来说,普通列车时速有限,不能满足人们快节奏和高效率的生活和工作需求,被逐渐否定;在此基础上,高速动车组才经研制和实验进入现代交通工具行列。另外,就个人发展而言,每一次深造和进修也是源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和否定。当然,否定现实,树立理想只是开始;理想是用来追的,不是用来想的。要实现理想,需要一点一滴的奋斗,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正如古人所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理想变为现实不是一簇而就,不会一帆风顺,往往会遭遇波澜和坎坷。神九与天宫的成功对接是要经过前期的种种测试和实验的;菲尔普斯蝉联多项冠军以及打破世界记录必然经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理想是不同的,但是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必要条件是一致的:正视困难与障碍,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探寻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就不那么遥远了。不可置否,在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困难和挫折会迎面而来,它们会伸出千只万只的脚试图羁绊我们,阻止我们实现理想。但是,即便在这种打击下,我们一百次跌到,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要有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定;要用心体会“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深刻内涵。

理想与现实之间正是由于有着种种矛盾,才能起到促进每个个体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作用。只有当现实是理想的基础时,理想才不会是空想;而理想又可以说是现实的母亲。因为正是理想,衍生出了一个又一个现实。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当然也就没有现实;中国古人也有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等等。

人生关键要保持积极的态度

人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理想和目标,也会受到种种条件的约束,关键要保持积极的态度。理想固然重要,但比理想更重要的东西有很多,不单单是“机遇”、“财富”、“名誉”等等。人生最关键的是,无论何时,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周遭的变化,适时调整设定值,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把持和控制好自己的理想,同时正视现实,用现实的方式去实现理想。只有这样,我们在整个人生旅程中才可以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走出自己选择走的路!

学者小传

李少远,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南开大学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上海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留校,研究方向为自适应预测控制、满意优化控制和生产全过程系统的优化控制,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SCI和EI收录论文100余篇,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要成果获得2006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0年获得杨嘉墀科技奖二等奖。

多年来开设本科生的《自动控制原理》和《过程控制系统》两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以及研究生的《自适应控制》课程,他在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获得了宝钢优秀教师奖和上海市教学名师等荣誉。

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上海市自动化学会理事长等职,曾任第四届全球智能控制与自动化大会IPC秘书长,2009 IEEE CDC-CCC会议的Organization Chair,担任三个国际杂志以及《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与决策》等杂志的编委。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