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鹏飞是我国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资深教授。1957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进行本科、研究生学习并留校任教以来,施鹏飞教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所所长,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长期以来,施鹏飞教授为上海交通大学与国内“模式识别和智能系统”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培养了大批人才。亦为我国计算机视觉做出了奠基性的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部、国家教委、陕西省科技进步奖,并曾担任自然基金委信息学部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部“973”信息领域咨询专家。曾先后赴麻省理工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数十所世界著名大学访问,增进了国内与国际学术界在计算机视觉方面的联系。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国家迫切需要开发基础资源,保障和发展民生工程。为了解决新疆地区长期缺水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承担了使用遥感技术调查新疆塔里木湖自然资源的艰巨任务,也是当时国内第一批做自主开发遥感技术探测水资源的单位。在当时各项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施鹏飞教授和勘探团队成员十余人,深入塔里木盆地,一干就是整整三年。
施鹏飞教授(右二)和勘探团队成员代表在乌鲁木齐机场合影
天山之下,塔里木盆地壮阔无边,外围广袤的地域散落着星星点点的胡杨林,当地条件非常艰苦,盆地腹地茫茫沙漠荒无人烟。飞机在塔里木盆地上空飞过,传来第一批黑白影像。遥感团队的吉普车就沿着飞机飞过的路线,越过沙丘,趟过泥沼,勘探核对航拍遥感数据和地面探测数据的差异。可是越深入塔里木盆地内部,狂乱的风沙和更加复杂的地形使吉普车根本无法行驶,在新疆地理研究所和当地部门的帮助下,团队成员换成骆驼骑行,在沙漠里搭帐篷过夜,忍受着酷热的天气和驱赶不完的蚊虫,一步一步向盆地腹地坚定地前行,祖国第一次遥感事业成功的足迹就这样被交大人深深印在了塔里木盆地的每一寸沙地上。
勘探队员步行深入塔里木盆地腹地进行勘测
勘探队员校核飞机遥感数据和地面实勘数据
施鹏飞说:“我们当时要走彭佳木失踪的那条路,我们是怀揣着祖国对我们最深的信任啊,团队没有一个人害怕,更没有一个人退缩,我们就这样去了,带着当时最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虽然现在看起来很陈旧,但是当时我们交大得到了国家的支持,是国内第一个做遥感设备的,也是交大的重大项目。我们自豪且坚定,不管经历多久一定会凯旋而归……最后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取得的结果得到了当时新疆自治区领导和校党委书记的充分肯定!”
新疆塔里木河航空遥感图像处理成果镶嵌彩色平面图
未来寄语: